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
日期:2021-04-07  发布人: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浏览量:891

从前面的微信推送中我们曾经介绍过,课程思政不是对思政课程简单的补充,而是对思政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是让显性的思政课程内容在其他课程中得到隐性的贯彻,深入的感知。这些学科教师们与思政课程教师一道,密切协作,同向同行,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这些都是理念层面上的内容,指明了课程实践的方向。接下来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就是实践层面的策略和方法的问题。在本篇微信推送中,我们继续开展文献综述,归纳整理推进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

策略 方法

                1 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的提升策略

1.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

我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各类矛盾交织、价值多元碰撞、社会环境复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仅仅依靠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远远不够,价值引领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发挥各个学科优势,彰显各门课程的特色,实现全体教师、全课程、全课堂、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理念的终极价值在于育人为本、以德为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只有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这一理念,让“立德树人”成为每位教师的神圣使命和岗位责任,牢记“育人”本质,把握学生需求,充分发掘所教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得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在育人上形成协同效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教育与浸染,把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

2.增强“课程思政”内容融合的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史,都是一部科学探索发现的历史,前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断探索,寻找规律,造福人类。每一门课程都不同程度、不同侧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何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思维品质、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人文精神等要素融入到课堂教学,需要注重教育路径设计,强化思政元素与日常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夯实“铸魂”工程,筑牢“信仰、价值与精神”之基,重点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体现在“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可,对社会发展道路的拥护,对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文化认同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同时,要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现实需求,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和实践思维,激发学生的认知认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

3.创新“课程思政”方式方法的能力

要选择贴近学生思想特点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思想动态,贴近社会的客观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以此产生教与学双方的心理共振,才能催发学生良好的接受效果。把握学生需求,找准学术突破口创新教学载体,不单向灌输,不强加观点,从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出发,把握恰当、自然渗透的原则,让学生融入课堂,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要结合课程特点适时嵌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要遵循“盐溶于汤”的原则,重点在于把握好“度”,把握其他各类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隐性”特点。要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教育实践离不开教师的话语。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性。运用好恰当的话语方式,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往往更易为学生接受与信服,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推进“课程思政”最理想的境界是让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实施教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育。

4.提升“课程思政”教师自身素养

按照“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育人能力,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引领学生成长,“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感化学生心灵,才能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种子;要有扎实的学识才能激励学生成才,才能用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海洋的憧憬;要有仁爱之心才能关爱学生,才能用爱心滋润浇灌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

5.消除“思政”会冲淡专业教学的思想顾虑和误解

有的教师担心,专业课引入思政内容冲淡专业学习,会影响专业内容的进度。这种顾虑有一定道理,因为如果处理不好“思政”与专业的关系,如果不能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出现生拉硬扯、两张皮现象,那么,极有可能出现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后果。但是,如果处理得当、做到“基因式”融合,那么,就会产生“思政”与“专业”相长的良好局面:“思政就像一把‘盐’,溶进专业教育的‘汤’,‘汤’在变得更可口的同时,也能真正让学生获益,达到育人功效”。

6.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专业课教师首先要系统学习、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坚持不懈反复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理论著作作为案头必备的常用书。其次,专业课教师也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党史国史,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最后,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7.系统化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设计能力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第一,研究学生的能力。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不仅仅了解其专业知识建构、学习习惯、兴趣、能力等,还要对学生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深度研究,以便于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第二,课程与教材设计开发能力。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中,课程与教材开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课程思政是否可行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取得预期效果。课程开发与教材设计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教师个人积极主动摸索,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也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课程论专家等外部智慧。第三,课程思政的教学与管理能力。专业课教师不仅需要营造课程思政的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需要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方式,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以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第四,课程思政的评价能力。它要求课程思政教师能够利用评价工具,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还需要立足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维度,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便于及时改进教学工作。第五,反思与发展能力。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同类型的问题,而基于问题的反思,借助反思推动课程思政发展以及教师个人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2 课程思政的融入策略

一是要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做到“基因式”融合。就一门课程而言,教师应该基于本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遵循“思政”“专业”相长原则,仔细绘制“课程思政元素地图”,明确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厘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梳理各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有迹可循。课程思政元素地图也可以在课程群和专业层面运用。更高层面的课程思政元素图,有利于各门课程在思政方面协作和配合,形成网络,提升融合高度,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上海师范大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值得借鉴。改革注重整体规划,从聚焦课程到聚焦专业,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培养方案。先确定专业的课程思政目标,再设定各类课程群的目标,然后,每门课程围绕课程群的目标进一步细化落实。

二是思政融入要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采取化整为零、“重点”突出的策略,在“深”字上下功夫,做到深度融合。比如,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各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但是,由于时间以及专业课内容的限制,很难将新发展理念一次性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强行一次性接入课堂的育人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有效的办法是:在充分提醒学生注意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贯通、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的情况下,采取化整为零、分散推进、突出重点、深入分析的策略。

三是融入思政元素要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课堂为出发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做延伸性学习或研究。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抓住问题才能抓住人心。只要结合专业,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问题,就能做到“思政”与专业相长,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四是发挥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学科文化是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淀的知识体系(如符号、术语、公理、定律等)、价值体系(如学科制度、伦理规范等)、行为习惯的总和。学科成员自进入本学科学习和研究之日起,学科文化就会通过严格的训练、引导和熏陶,对该成员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素养进行濡染和塑造。事实证明,学科发展得越成熟,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就越排斥随意性和偶然性,学术前辈、学科偶像勇攀高峰、严谨治学的高贵品质和提携后进的人格风范也会受到学科成员的敬畏和尊重,于是,学科成员捍卫真理、尊师重道的品格在规范有序的学术训练中得以自然而然地养成。由是观之,学科文化对个体的德育涵养机制是课程思政实践成为可能并收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依据。

五是消解西方话语霸权。专业课教学讲求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统一,学科知识体系属于“形而下”的“器者”范畴,学科价值体系则属于“形而上”的“道者”范畴。“器者”范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而“道者”范畴则聚焦价值的启蒙与精神的塑造,这对学科教育施教主体———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诲人不倦的教育情怀和甘为人梯的师德师风是“道者”范畴的前提和基础。“器者”范畴源自于西方,但“道者”范畴的演绎则完全可以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意识。例如,在法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树立学生法治观念的角度出发,着力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机械工程类专业的任课教师应当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大力宣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工匠精神”。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可以发挥学科文化的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成人达己、以民为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专业课任课教师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理论成果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融入民族情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使专业课教学呈现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不仅是课程思政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3 思政元素挖掘的方法

1.区分挖。充分认识不同类型课程的差别和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挖掘的着力点。挖掘要考虑课程类型、课程特点,实事求是,各有侧重。譬如,与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思政元素相比,自然科学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重点在于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科学思维,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伟大情怀,运用科学造福人类而不是毁灭人类的科学伦理。

2.合作挖。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密切合作,这一点在“课程思政”开展的初期尤为重要。专业课教师在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和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探矿专家”思政课教师的指引和帮助,需要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密切合作。为此,高校应该搭建便利两类教师合作的平台,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鼓励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集体讨论备课、召开专题研讨、合作撰写论文和申报课题等。

3.系统挖。加强顶层设计,做到多门课程相互配合,实现思政元素的系统性挖掘。思政元素挖掘既可以采取各门课程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方式,也可以多门课程相互配合,系统推进。应该提倡协同作战、系统挖掘方式:以专业培养方案为载体,首先确定专业层面的总体培养目标和挖掘要求,然后,将目标和要求分解到课程群,最后再细分到每一门课程。系统性挖掘,一方面可以使不同课程的教师相互启发、避免重复性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同一专业内部的“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合力。

4.互补挖。要用好互联网平台,实现教师的校际合作挖掘。教育部开通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就思政元素挖掘而言,思政网的“高校思政供稿系统”可以成为典型经验的交流学习平台。此外,高校同类专业、相同课程的教师可以通过专门的微信朋友圈,共同探索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其他教学问题。

4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

1.科学设定评价主体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性,很难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上的发展归结为哪个方面的工作。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往往产生叠加效应,很难区分哪些方面的变化是由什么方面带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进行评价,专业课程思政的评价应该围绕设定的教育内容,采取特色化的指标进行评价。因此,这就要求评价的主体应该全面和多样,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第一,评价主体。专业课程思政实际上是以专业课教师为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为辅,通过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合力推动开展的。因此,评价主体应该包含学生本人、班级评价小组、专业课教师、专业课程的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实践导师、学业导师等。围绕专业课程思政设定的内容和相关标准,由各个主体独立评价,并在协商的基础上对形成的综合性评价进行归因分割——当然,这种做法难免带有武断性,但为了明确专业课程思政的效果,以便于不断优化改进,这种分割是必要的。第二,评价主体的评价维度。在实施评价中,也应该根据评价主体而有所侧重并体现出不同视角,以保证其全面性和科学性。其中,专业课教师主要对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对学科专业的忠诚度、对学科专业价值的认知、学科专业方面的操守(伦理)、对与学科专业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价。学业导师更为侧重对学生学业理想、学业价值、未来的职业选择、个人学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知等进行评价。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更为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专业思想引导的评价。辅导员则更为关注学生学业行为的变化,如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对专业相关活动的参与度、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公益活动的参与度。第三,评价结论的合成。当然,无论是哪一个主体的评价,最终必须形成一个合议。因此,要结合学生的写实性评价,综合形成系统的评价结论。

2.系统开展评价活动

对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往往和对课程思政自身的评价是结合在一起的,因而这种评价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要周详规划。第一,评价的原则。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评价首先要注重定性评价而非定量评价。同时,由于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应该更注重过程而不应该唯结果,注重描述性评价而非区分性评价。此外,在评价中应该遵循发展的原则,即关注学生纵向的自我发展,减少横向比较。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成为课程思政评价的三大原则。第二,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任何课程都有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主要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情感评价为例,又可以细分为学习主动性、课程自信心、挑战学科前沿的勇气、合作与交流意愿、学科历史感等。因此,专业课程思政也应该基于三个层面开展效果评价,并据此制定相关标准。在评价的方法上,可以采取思想发展档案法、关键事件法、评价表法等,其中,思想发展档案法是指为学生建立课程思政档案袋,对于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形成纸质文档存储,便于评价之用。第三,评价的运用。评价的关键环节就是结果的运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结果的运用甚至在意义上要远大于评价结果自身。总的来说,评价结果最直接的运用就是改进教学、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同时,结果还可以运用到课程设计的改进、评价标准的改进以及制度的完善等方面。

                                                                       稿件来源:转载自高校教师服务工作室公众号

收藏本页
Baidu
sogou